2011年12月2日

從人類發展指數探討綜合指數

在吳祥輝先生所著《驚喜挪威》一書中,將挪威描述成“人類最文明的國家”,原因僅僅是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數排名第一。更有國內外新聞或出版物把人類發展指數當做“最適合生活國家排名”。究竟這種解讀恰不恰當?

數據有其編制方法和意義,如果只看表面的數字來做出主觀的解讀,是不是相當愚昧呢?偏偏國內外新聞和出版社都這麼做,而聯合國撰寫人類發展報告的作者也犯同樣的錯誤。本文將指出這些錯誤到底在哪裡,並且引入筆者收集之跨國綜合比較數據來與之對照。

本文為〈社會永續發展指數〉的延伸!

§ 目錄
…… 1. 過於簡略的概念描述
…… 2. 數據的不當使用
…… 3. 不加思索造成的狹隘視野
…… 4. 明鏡之必要:打造一個完備的綜合指標
…… 5. 社會永續發展指數的全新視野

人類發展指數 V.S. 社會永續發展指數
人類發展指數社會永續發展指數1
項目HDI 2009HDI 2010HDI 2011生活條件指數 2012
醫療保健平均餘命指數
【長壽又健康】
*零歲平均餘命2
醫療保健資源指數
【醫療保健資源充足】
*人均醫療保健消費支出
【各年齡層死亡率低】
*零歲平均餘命
*零歲平均餘命兩性差異
【生活危險因子少】
*女性成人死亡機率
*男性成人死亡機率
【醫療覆蓋率與效率高】
*嬰兒死亡率
【非傳染病控制良好】
*糖尿病盛行率
【傳染病控制良好】
*HIV盛行率
(15至49歲)
*TB死亡率
*TB盛行率
(X-Min)/(Max-Min)
Max=85
Min=25
(X-Min)/(Max-Min)
Max=日本 (83.2)
Min=20
(X-Min)/(Max-Min)
Max=日本 (83.4)
Min=20
1-exp(ln(1-Tg)/Th‧X)
Tg=目標值
Th=目標門檻
m(X-Min) 或 1-m(X-Min)
m=調整係數
Min=設定最小值
教育教育指數
【知識】
1、成人識字率
2、粗在學率
教育指數
【知識】
1、25歲以上者平均就學年數3
2、兒童預期就學年數4
教育資源指數
【重視公共教育】
*平均每人教育消費支出
*平均每人公部門教育支出
(所有教育,PPP)
*公部門教育支出
(所有教育,佔GDP比例)
*平均每人公部門教育支出
(初等教育,PPP)
2/3(F1/100)+1/2(F2/100)
F1=X1
F2=X2, if X2<100
F2=100, if X2≧100
(X1/M1.X2/M2)1/2/M
M1=美國2000 (13.2)
M2=澳洲2002 (20.6)
M=紐西蘭2010 (0.951)
(X1/M1.X2/M2)1/2/M
M1=捷克2005 (13.1)
M2=18.0
M=紐西蘭2010 (0.978)
1-exp(ln(1-Tg)/Th‧X)
Tg=目標值
Th=目標門檻
m(X-Min) 或 1-m(X-Min)
m=調整係數
Min=設定最小值
資源GDP 指數
【良好生活水準】
*平均每人GDP
(當期PPP)
GNI 指數
【良好生活水準】
*平均每人GNI
(2005年GDP之PPP)
GNI 指數
【良好生活水準】
*平均每人GNI
(2005年GDP之PPP)
物質資源指數
【產出總量大】
*平均每人GDP
(當期PPP)
【國民所得高】
*平均每人NNI
(當期GDP之PPP)
【物質生活優】
*平均受僱員工薪資報酬
(當期個體消費PPP)
*平均每人個體消費支出
(當期PPP)
人力資源指數
*就業率*(15-64歲)
*女性就業率*
*就業率*兩性差異
*經濟參與與機會兩性差異
*政治權力兩性差異
log(X/Min)/log(Max/Min)
Max=40,000
Min=100
ln(X/Min)/ln(Max/Min)
Max=阿聯1980 (108,200)
Min=163
ln(X/Min)/ln(Max/Min)
Max=卡達 (107,721)
Min=163
1-exp(ln(1-Tg)/Th‧X)
Tg=目標值
Th=目標門檻
m(X-Min) 或 1-m(X-Min)
m=調整係數
Min=設定最小值
加總方式算術平均數
(未加權)
幾何平均數
(未加權)
加權算術平均數
權數為剔除極端值後所剩數列之樣本標準差之倒數
(次指標以相同方式計算)
比較國家總數17816918733
使用數據總數44433
先進國家5
(33國)
Top10
挪威
澳洲
冰島 (→16→12)
加拿大(→7→6)
愛爾蘭
荷蘭
瑞典
法國 (→13→18)
瑞士 (→12)
日本

20英國
16丹麥
12芬蘭
23台灣
25韓國
22新加坡
Top10
挪威
澳洲
紐西蘭(19→)
美國 (13→)
愛爾蘭(→7)
荷蘭
加拿大
瑞典
德國 (21→)
日本 (→11)

25英國
19丹麥
15芬蘭
17台灣
11韓國
26新加坡
Top10
挪威
澳洲
荷蘭
美國
紐西蘭
加拿大
愛爾蘭
德國
瑞典
瑞士

27英國
14丹麥
20芬蘭
22台灣
13韓國
25新加坡
Top10(2012)
挪威
冰島
瑞典
丹麥
瑞士
荷蘭
芬蘭
盧森堡
愛爾蘭
英國

11比利時 14加
17美國  11澳
24日本  13紐
26台灣  16德
31韓國  18法
21新加坡
    Note:
  1. 概念說明與編制方式請見〈社會永續發展指數〉
  2. Life expectancy at birth: Number of years a newborn infant could expect to live if prevailing patterns of age-specific mortality rates at the time of birth stay the same throughout the infant's life.
  3. Mean years of schooling: Average number of years of education received by people ages 25 and older, converted from education attainment levels using official durations of each level.
  4. Expected years of schooling: Number of years of schooling that a child of school entrance age can expect to receive if prevailing patterns of age-specific enrolment rates persist throughout the child's life.
  5. 按 IMF 之定義:EU15與EFTA、G7、紐澳與亞洲新興工業國、歐元區與捷克


過於簡略的概念描述
一個機構編制跨國比較數據的方式,會依循其概念描述,因為使用數據的目的是為了解讀,而這些概念便是做為解讀的基準。人類發展指數的三個基本概念的描述都有嚴重的缺失。若以全球的角度來看,聯合國使用的數據和其概念描述的「美好程度」有正相關。若只比較經濟發展相近的國家,這些概念描述便和現實不符。因此,這些概念描述過於簡略,而使數據本身的意義和概念出現落差。

第一,聯合國認為跨國比較之實質國民所得呈現出的意義是各國的「生活水準」。生活水準究竟是什麼樣子的描述?我們連生活水準都無法定義,怎能由單一數據來呈現?人均國民所得的分子是產出的總量(GDP),或該國國民分配到與來自國外的總所得(GNI),而分母是年中人口數。所得根本不可能均分,一方面總所得只有一部分會分配成為民間的可支配所得,另一方面,在資本主義的現實下,可支配所得在個體間是分配不均的。在各國間,由於可支配所得佔總所得的比率不同,而可支配所得在個體間的分配情形也不同,所以僅以人均國民所得來比較各國生活水準,是極為嚴重的錯誤,而把人均國民所得的意義描述成「生活水準」,更是一大缺失。

第二,聯合國將預期壽命的意義描術成「長壽又健康」。但根據全世界統計資源最豐富的歐盟統計局的數據,發現對於醫療水準達一定水平的國家來說,其國民預期壽命的增加,健康人年不見得會增加,甚至還會倒退(請見〈運動習慣與老年健康歲數〉)。當今醫療的進步,的確能不斷延長病痛的歲數,但對於健康生活的延長卻使不上力。另一方面,過大的文化差異也會使數據反映此概念的程度下降。如果一國的社會文化是要求醫師絕對不能放棄希望而「壞病拖磨」,而另一國的社會文化則是重視「好走」的安寧療護,假設這兩國的醫療水準相當,那麼前者的預期壽命會高過後者,而我們知道前者的文化氣氛不但會造成醫療資源的浪費,還會加重年輕人的壓力,而影響其身心健康。因此,僅以預期壽命來呈現「長壽又健康」的概念是極為不當的。

第三,聯合國認為就學年數的意義是「知識」。但先進國家間的就學年數相差不大,而就業年數高是否能代表接受高等教育的國民都能認真求學而獲得知識,這我們並不知道。所以原本差異就不大的數據,又碰到這樣的疑問時,其意義更顯得模糊。再者,如果一國的高等教育並非以公立為主,那麼在市場機制下,假如該國的文化氣氛是文憑至上而不重視學以致用,那麼這些過多的教育消費支出難道不是一種資源錯置嗎?以就學年數來表示「知識」,值得商榷。


數據的不當使用
人類發展指數當中,所得數據的使用方式並不恰當。在2009年之前,因為所得指標的最大值設為四萬美元(PPP),而到了2009年時,很多國家的所得水準都逼近這個最大值,所以聯合國在2010年改變了尺度。但尺度一改,便和原先的用意相背。原本認為所得到了一定水準之後,其增加對於生活水準的增加的貢獻並不明顯,但後來竟以中東產油富國的所得水準為最大值,並把原來以十為底的對數值改為自然對數值,因此大幅拉大所得水準增加對於生活水準增加的貢獻。因此相較於2009年,2010年美國的排名竄升,只因為美國是個人均產量龐大的國家。

另一方面,聯合國背離原先的用意,使用了跨國比較意義不大的GNI,只因為有些GDP和GNI差距大的國家在經濟上發生問題。如冰島在發生危機時,西方媒體不斷提起「人類發展指數第一」的國家竟然會發生如此嚴重的金融危機。或許是因為這樣,聯合國想要「捍衛」其數據的比較意義,所以把GDP換成了GNI,於是冰島在2010年的排名劇降。冰島的GDP高,民間消費支出高,家戶可支配所得極高,但GNI卻很低,這是因為該國的過少的人口不足以支撐其經濟,而引進大量的東歐勞工來發展經濟的結果。外勞會以消費和繳稅的方式來貢獻當地經濟,而增加該國國民的可支配所得與消費支出,但GNI忽略了這些。假如該國的財政能維持平衡,那這樣的發展方式並沒有問題。但是,如果GDP和GNI的差距過大,表示經常帳有不小的赤字,那麼改國在景氣下修時便容易發生經濟危機。GNI並不能有效傳達「生活水準」的意義,卻能和GDP相輔看出一國的穩定程度。儘管如此,只以GNI來描述「生活水準」,並非恰當。

聯合國呈現各國所得的方式也有不當的地方。在2009年之前的報告,數據都比報告年份早兩年,因為不使用估計的數字。但在2010年以後的報告,數據都是當年的估計值。而以GDP之PPP來計算GNI,本身就有不完備的地方,因為PPP是屬於GDP各支出項的空間平減指數,而用於所得的計算有不完備之處。使用GDP估計值和使用GDP之PPP的問題都不算太大,嚴重的是使用非當期的PPP。使用非當期的PPP,如使用跨國物價比較基準年的PPP,目的是要進行時間縱向比較,而不適合進行大規模的跨國比較。

HDI最大的問題是不設權數來大幅降低項目指標間的不一致,因此HDI排名相當容易變動。HDI項目指標的計算方式都是很隨意的,因此四個項目指標之間並沒有一致性。而不以權數來加總,表示忽略一致性不足的事實,例如假如某國的某項目指標數值因計算方式而特別高,但其他項目指標並未如此高,那麼在加總這四個項目指標數值時,便會因這種隨意的計算方式而使HDI變高。HDI雖然較高,但卻是嚴重消去項目指標傳達的訊息。2010年後的加總方式改成以幾何平均數計算,在某種程度上減輕了上述這些問題,但卻使許多國家的HDI數值極為接近。一旦改變各項目指標的計算方式,那麼就會很顯著地改變HDI排名,因此HDI的排名不具有太大的意義。


不加思索造成的狹隘視野
從以上兩節可知,HDI本身的概念有模糊之處,因此數據依循著基概念所呈現的視野是相當狹隘的。如果為了達到政治目的而使用HDI,例如拿來宣揚政績,除了屬於愚民的行為,更是相當不可取的行為。在書中以HDI來美化一個國家,是不恰當的;而以HDI來聲稱一個國家最文明,除了充滿文化偏見以外,更是限縮了視野。

HDI可以用來比較一百多個國家,但比較國家的數目一多,比較項目的完整性就會大幅下降,這是因為有很多國家的統計資源不足,因而只能以最簡單的幾項數據來編制HDI。相較之下,OECD成員國的統計資源多,所以OECD為了比較成員國而編制的綜合指數較完備。從OECD編制的綜合指數來看,發現結果和HDI差異很大。因此,HDI對於先進國家來說,並不具有太大意義。事實上,欲比較國家的經濟發展程度愈接近,綜合指數的編制方式就會更完備,計算結果也更有意義。

然而,無論是何種綜合指數,無論綜合指數的完備度有多高,使用者必須在了解其概念描述後才做自己的解讀。如果不加思考而使用這些數據,只是讓自己的視野更加狹隘。很多人常在不了解數據的背後意義的情況下解讀之,而傳遞出不恰當的訊息。有人認為執政者應以HDI來取代GDP,做為施政目標。這樣想的立意是好的,但問題是GDP本來就不是為了衡量「生活品質」,因此會有這種迷思,是不當解讀數據造成的結果。事實上,沒有一種綜合指數可以做為施政的目標,提升百姓的生活滿意度,比什麼數據都來得有意義。

那麼聯合國編制HDI的目的是什麼?其實,HDI是用來「類屬化」國家的指數,把全球各國分成「極高度人類發展」、「高度人類發展」、「中度人類發展」、和「低度人類發展」四組。因為聯合國對於人類發展的定義僅是所得、醫保、和教育,而且概念極為粗糙,數據又無法呈現這些概念,所以備受批評。用不當的方式來類屬化國家,有污名化國家之嫌。


明鏡之必要:打造更完備的綜合指標
既然綜合指數容易產成「狹隘視野」,為何又要擴充其概念而進一步編制綜合指數?因為要傳達一些重要的社會整體概念,如集體思維的重要性,所以使用較完備的綜合指數來證實某些國家的發展方式,在其概念下的表現最為傑出。這些國家的發展方式,對其他國家來說具有啟發性。而這些國家的文化思維,更是其他國家的百姓應當了解的。這就是「社會永續發展指數」的立意。希望提供一面鏡子,來省視自己國家,省視自己是否具備這面鏡子擁有的思維,此為核心理念。

打造更完備的綜合指標的第一步,就是盡可能擴充HDI的概念。在物質方面,不以模糊的「生活水準」來描述之,而以能明確定義的方式來描述。例如以「產出總量」來描述平均每人GDP和平均每人GNI的意義,以「商品需求」來描述平均每人個體消費支出的意義。而這些數據是否和核心理念的相符程度,必須經由其他項目的數據來一起評斷。在醫保方面,以「各年齡層死亡率」來描述零歲平均餘命所代表的意義,以「醫保覆蓋率與效率」來描述嬰兒死亡率所代表的意義,以「生活危險因子」來描述成人死亡率所代表的意義,以「非傳染病控制」來描述成年人糖尿病盛行率所代表的意義,以「傳染病控制」來描述HIV盛行率、TB死亡率與盛行率所代表的意義。在教育方面,以「重視公共教育」來描述平均每人政府教育支出所代表的意義。在人力方面,以「人力資源充分運用」來描述就業率所代表的意義。

擴充到此,以能提升項目指標一致性的加總公式來計算「生活條件指數」,如上表所示。結果發現排名和HDI相去甚遠,唯獨挪威仍高居第一。英國的HDI在上表33國中排名倒數,但因為其公醫制度的醫保覆蓋率高,所以醫療保健指數高,所以其生活條件指數達前段水準。而美國因醫保覆蓋率低,國民整體健康狀況不甚良好,使其醫療保健指數排名倒數,而使生活條件指數落至後半段水準。日本雖因國民整體健康狀況良好,但因為物質資源與教育資源方面的評比偏低,所以生活條件指數落至後段水準。新加坡屬於城市型經濟體,有較方便的醫療服務,所以醫療保健指數排名居前段,但公共教育資源太少,所以生活條件指數仍處後段水準。韓國在這三項指標當中,評比都不佳,因此生活條件指數處後段水準,與其在HDI前段水準的情形大為不同。台灣在這些方面的表現也是差強人意。

事實上,僅有這幾個項目指標,不足以打造一個完備的綜合指標。必須納入更廣更多元的項目,才能符合核心理念。


社會永續發展指數的全新視野
社會永續發展指數是符合前述核心理念的指標,除了前述的資源、醫保、和教育資源,還包含來自其他機構的重要數據,主題包含兩性平權、民主與自由、競爭力、社會環境、自然環境、理性與多元之社會價值觀、與生活滿意度。這些數據的背後意義,在其發布機構已說明得相當清楚。在使用這些數據之前,務必先了解其概念。

社會永續發展指數,瑞典高居第一,北歐五國全在前六名。自從2009年統計以來,經過數次擴充與計算方式的改變,排名的變動非常小,因此這個綜合指標的排名相當穩定。不僅穩定,社會永續發展指數呈現的結果和社會模式存在一致性。根據〈生育率與社會模式〉,多子少債的北歐模式在社會永續發展指數排名名列前茅,而與之相反的地中海模式卻在排名中位居後段。綜觀來看,社會愈平穩的國家,排名就愈前面。近年來各國的經濟表現也和社會永續發展指數存在一致性。例如瑞典在全球金融危機後,經濟成長率高居全西方國家之冠,而「北歐經驗」亦是2011年世界經濟論譠所選擇的主題之一。爆發歐債危機的南歐國家,在排名中居後段;愛爾蘭暴發嚴重金融危機,而其排名在西歐各國中倒數;引發全球金融危機的美國,排名和經濟發展相當的國家當中居末。而位居第三名的冰島,在金融危機後迅速復甦,政府財政在短時間內可達平衡。這些都不是巧合,因為排名愈高的國家,愈能透過集體思維,來解決國內的各種紛擾,因此社會安定平穩,百姓生活普遍滿意,普遍信任他人。北歐就是一面鏡子,這些國家處理國內社會問題的方式,是其他國家應該要學習的,尤其是現在的台灣。

北歐模式的社會理念,一言以蔽之:「以集體思維讓社會共榮、讓人們願意分享而信任他人、並營造性別友善與快樂的環境。」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