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延伸閱讀:
➀ 北歐托育制度, 兒童及少年福利期刊2006 第十期
➁ 北歐普及照顧與充分就業政策及其台灣轉化
英語系國家的生育率從來沒有跌入低水平,除了歸功於大量的移民,彈性的勞動市場更是關鍵所在!所以除了托育制度,勞動市場也是解決低生育率的關鍵。最好的方法是,以瑞典為他山之石,將托育政策和勞動政策綁在一起,除了以集體決策的方式來建立公共托育系統,與增進其效率與品質之外,也一路增加勞動市場彈性。
歐盟針對勞工政策討論時,建議法國和德國往北歐模式或盎格魯撒克遜模式改革。為何這些歐陸大國需要改革?為何北歐模式和盎格魯撒克遜模式具有較強的競爭力?關鍵在於勞動市場。同時,OECD和許多學者讚揚北歐模式,能兼顧提升競爭力與消弭貧窮,為其他社會模式難以達成的目標。而這兩種社會模式,都能提供利於生育的環境,確保勞動力充足以支持社會安全系統。本篇將介紹各種社會模式的差異,以及利用這些差異來證實北歐模式是唯一能同時達成「多子」且「少債」的高競爭力的社會模式。
資料表:
-Social models 2012/7/1建立
-Social models trend 2012/7/1建立
圖表資料:
-圖一至圖七之數據 (25kB) 2012/7/3建立
(取資料表“Social models trend”之數據計算)
其他多篇統計資料文章,廣泛應用本文的社會模式概念!
〈社會永續發展指數〉
-社會模式在各國生活水準與社會價值觀皆呈現明顯分野
〈各國家戶所得與福祉統計〉
-社會模式在各國家戶所得相關統計數字呈現明顯分野
〈近期各國房價、所得、與生活水平概況〉
-社會模式在各國年輕人居住狀況方面呈現明顯分野
以上,這些都不是巧合!
§ Contents
…… 謫要
…… 1. 提升生育率,從改革做起
…… 2. 盎格魯撒克遜模式與北歐模式的夢與醒
…… 3. 提升就業率的方法
…… 4. 北歐模式的三大特徵
…… 5. 社會模式分類
…… 6. 北歐永續的秘訣
〔圖片〕
…… 圖一、2008年OECD已開發國家經常性週工時 2012/6/19
…… 圖二、Sapir 四大社會模式 2012/7/3
…… 圖三、第一分類碼:勞動市場與所得分配 2012/7/3
…… 圖四、第二分類碼:以集體決策降低大眾生活壓力 2012/7/3
…… 圖五、第三分類碼:集體決策精神 2012/7/3
…… 圖六、國際收支與政府財政:雙盈餘的國度 2012/7/3
…… 圖七、政府財政:健全政府 2012/7/3
謫要
國家 | 社會模式1 分類代碼 |
就業率2 % |
貧窮風險3 率T60, % |
貧窮率4 T60, % |
貧窮率4 T50, % |
總生育5 率 |
經常帳6 /GDP% |
政府個體 7 消費支出 |
---|---|---|---|---|---|---|---|---|
![]() |
Ad
| 84.2 | 10.2 | 12.7 | 6.4 | 2.15 | -24.5 | 9,069 |
![]() |
Ab
| 79.5 | 15.1 | 16.1 | 9.3 | 1.48 | 1.8 | 3,349 |
![]() |
Aa
| 78.1 | 11.7 | 13.3 | 7.8 | 1.96 | 17.4 | 9,555 |
![]() |
Aa
| 77.9 | 13.1 | 13.4 | 6.1 | 1.89 | 2.6 | 10,293 |
![]() |
Ab
| 75.9 | 11.1 | 13.1 | 7.2 | 1.77 | 4.2 | 9,797 |
![]() |
Aa
| 75.8 | 13.3 | 16.4 | 8.4 | 1.91 | 8.8 | 9,973 |
![]() |
Dd
| 74.7 | .. | 19.0 | 11.0 | 2.19 | -8.8 | 6,234 |
![]() |
Db
| 73.6 | .. | 19.4 | 12.0 | 1.68 | 0.3 | 6,495 |
![]() |
Dd
| 73.2 | .. | 21.7 | 14.6 | 1.93 | -4.4 | 6,117 |
![]() |
Dd
| 72.7 | 18.7 | 18.4 | 11.0 | 1.96 | -1.4 | 7,460 |
![]() |
Ab
| 72.1 | 12.0 | 12.8 | 7.9 | 1.41 | 4.9 | 5,617 |
![]() |
Aa
| 71.3 | 13.8 | 15.6 | 8.0 | 1.85 | 2.6 | 8,573 |
![]() |
Dd
| 70.9 | .. | 24.4 | 17.3 | 2.08 | -4.7 | 3,089 |
![]() |
Ac
| 70.8 | 15.3 | .. | .. | 1.49 | -15.6 | 2,970 |
![]() |
Db
| 70.7 | .. | 21.7 | 15.7 | 1.37 | 3.3 | 5,837 |
![]() |
Ab
| 70.2 | 15.5 | 14.8 | 8.9 | 1.38 | 6.2 | 6,777 |
![]() |
Cc
| 69.7 | 19.7 | 20.7 | 12.5 | 1.65 | -9.1 | 5,107 |
![]() |
Db
| 68.9 | .. | .. | .. | 1.28 | 13.9 | 4,123 |
![]() |
Ac
| 68.6 | 11.3 | 13.2 | 8.0 | 1.53 | -6.9 | 4,922 |
![]() |
Dc
| 68.2 | 17.9 | 18.5 | 12.0 | 1.37 | -12.6 | 4,297 |
![]() |
Dd
| 68.1 | 15.0 | 16.8 | 9.1 | 2.10 | -5.6 | 6,228 |
![]() |
Bc
| 66.6 | 8.6 | 10.3 | 5.5 | 1.50 | -2.1 | 5,540 |
![]() |
Cc
| 65.3 | 19.5 | 20.6 | 14.0 | 1.46 | -9.6 | 5,578 |
![]() |
Bd
| 64.8 | 12.9 | 13.5 | 7.2 | 2.01 | -1.7 | 7,945 |
![]() |
Cb
| 63.8 | .. | 20.6 | 15.0 | 1.19 | 0.5 | 2,754 |
![]() |
Bb
| 63.4 | 14.9 | 15.6 | 8.5 | 1.61 | 5.5 | 8,920 |
![]() |
Bb
| 62.8 | .. | .. | 6.5 | 1.05 | 6.7 | 4,443 |
![]() |
Ba
| 62.4 | 14.6 | 16.3 | 9.4 | 1.86 | -1.6 | 7,084 |
![]() |
Bc
| 62.3 | 11.0 | 11.6 | 7.2 | 1.32 | -5.9 | 4,732 |
![]() |
Cc
| 61.9 | 19.7 | 17.8 | 10.8 | 1.51 | -14.7 | 2,912 |
![]() |
Ca
| 59.8 | .. | 26.8 | 19.9 | 2.96 | 1.1 | 4,956 |
![]() |
Cc
| 58.7 | 18.4 | 19.9 | 11.4 | 1.42 | -2.9 | 5,532 |
![]() |
Bc
| 55.3 | 15.3 | .. | .. | 1.44 | -5.0 | 4,755 |
-
Note:
- 社會模式分類:此按2002、2005、與2008年數據分類,詳細說明請見第五節「社會模式分類」。
- 就業率:為15至64歲就業人數,佔15至64歲總人口數之比例。
- 貧窮風險率:為歐盟統計局之數據,係指依OECD修正法計算之等值化家戶可支配所得之某切點以下之人口佔總人口的比例,T60指切點為中位數之60%,詳細說請請見〈各國家戶所得與福祉統計〉。資料之參照期為2008年。
- 貧窮率:為OECD之數據,係指依開根法計算之等值化家戶可支配所得之某切點以下之人口佔總人口的比例,T60指切點為中位數之60%,T50指切點為中位數之50%,詳細說請請見〈各國家戶所得與福祉統計〉。資料之參照期為2008年前後:紐西蘭為2008/09年,澳洲與英國為2007/08年,丹麥與台灣為2007年,日本為2006年,其餘各國皆為2008年。
- 總生育率:為每一育齡婦女(15~49歲)在生育期間,所生育且存活之嬰兒之平均數。
- 經常帳:說明請見第六節「北歐永續的秘訣」。
- 政府個體消費:為政府提供家戶居住、醫療保健、休閒文化、教育、以及社會保障等福利服務之消費。在此除以人口數並以PPP換算。詳細說明請見〈社會攤付與給付〉、以及〈誰支付?誰享用?〉。
圖一、2008年OECD已開發國家經常性週工時

- 取自OECD勞動力統計資料,加拿大、美國、日本、與以色列無統計此數據!
- 社會模式的分野,在這張圖上清楚可見!接下來的四張圖用以說明社會模式分類,其中的數據與圖一完全不同,但卻有某種程度的關聯性。如果以一張圖總結社會模式分類,那麼這張圖自然是首選。
- 橫軸-所有就業者:韓國的週工時最長,而希臘則是西方國家週工時最長的,台灣為43.8小時,介於韓國與希臘之間。
- 縱軸-全時就業者:韓國的週工時最長,而冰島則是西方國家週工時最長的,台灣無統計此數據。
- 圖一至圖七的圖示形狀與顏色選取標準,都是依照社會模式分類!
圖示所代表的國家,由上到下排列
括號內之值是縱座標值相對於橫座標值超過的比例(%)
北歐 :冰(10)-芬(7)-瑞(9)-丹(13)-挪(14)
英語系 :紐(17)-澳(19)-英(16)-愛(13)
荷/中歐:奧(12)-瑞(20)-德(16)-荷(28)
法比盧 :法(7)-比(10)-盧(8)
南歐 :希(5)-義(9)-西(7)-葡(6)
中東歐 :捷克(2)-斯洛維尼亞(5)-斯洛伐克(1)-愛沙尼亞(4)
東亞 :韓國(6) - 若縱座標值與橫座標值的比值愈大,意謂著部分工時就業者所佔比例愈高,或是部分工時就業者的工時與全時就業者的差距愈大。韓國、希臘、與中東歐國家之圖示座標垂直這條直線的距離最短,而荷蘭最長。簡單來說,此距離愈短的國家,勞動市場通常愈僵化。更多相關說明,請見第三節。
- 這張圖與第三節的內容有關,工時愈低的國家,通常就業率愈高。北歐國家以全時工作為主,透過降低整體工時來提高就業率;荷蘭與德國透過提升部分工時受僱員工的比例來提高就業率;英語系國家透過大量低薪工作來維持高就業率。
- 工時愈高的國家,就業率通常愈低,勞動力仰賴男性,人力資源並未妥善利用,人們生活壓力大,社會並不樂活。此特性以東亞社會為最,而西方國家則是南歐社會為最。冰島是其中的特例,不僅全時就業者之每週經常性工時第一,而且就業率也第一,人力資源的使用程度堪稱已開發國家之最,性別鴻溝最小,而且生育率高居已開發國家第二。
- 兩性就業統計數字與兩性平權評比,請見〈社會永續發展指數〉一文!
圖二、Sapir 四大社會模式

- Sapir 以2004年之資料將舊歐盟15國(EU15)分成四類社會模式:北歐模式、盎格魯撒克遜模式、歐陸模式、與地中海模式。詳細說明請見第二節「盎格魯撒克遜模式與北歐模式的夢與醒」。
- 在此擴大跨時與跨國比較至2000年代全期的歐洲已開發國家,多了冰島、瑞士、與挪威這三個EFTA會員國,歐盟東擴後的地中海島國賽普勒斯與馬爾他二國,以及中東歐的斯洛維尼亞、捷克、與斯洛伐克。
- 橫軸數據為2004-2009年貧窮風險率之幾何平均值。而因為2000-2003年資料的標準不太一樣,所以不予採用。英國缺2004年數據,瑞士缺2004至2006數據。
- 縱軸數據為2000-2009年就業率之幾何平均值。
- 圖二至圖七皆以兩個「╳」之圖示表示格線間距所代表的數值。
- 先聚焦於圖示「紅╳」,上方有兩個「紫◆」,在這兩個圖示中間畫垂直線,與「紅╳」所在格線之交點定為新原點,且以這兩條直線為新座標軸,區分出四個象限。依照 Sapir 分類原則,第一象限內屬北歐模式、第二象限內屬歐陸模式、第三象限內屬地中海模式、第四象限內屬盎格魯撒克遜模式。
北歐 :〔左〕芬-瑞-丹-挪-冰〔右〕
英語系 :〔左〕愛■-英●〔右〕
荷/中歐:〔左〕德■-奧◆-荷●-瑞▲〔右〕
法比盧 :比(左下)、盧(中)、法(上)
地中海 :〔左〕馬-義-希▲-西-葡-賽▲〔右〕
中東歐 :斯洛伐克(左)、捷克(上)、斯洛維尼亞(右)、愛沙尼亞(下) - 因各國社會與經濟的變動,故上圖之資料點分布與原本 Sapir 的圖片相距甚遠。德國從原先第二象限移動到此圖的第一象限,愛爾蘭則從第四象限往左移動到第三象限。
- 從上圖資料點的分布來看,很多國家與既定印象的社會模式不太一樣,加上此圖的範圍僅止於歐洲,所以在此有必要修改與新增分類標準,並進一步擴大範圍至所有已開發國家。
圖三、第一分類碼:勞動市場與所得分配

- 上圖為圖二的擴充,加入歐洲以外的已開發國家,如歐洲外的英語系國家美加紐澳四國,位於地中海東岸的以色列,以及東亞的日韓台星四國。
- 橫軸數據不變,而縱軸數據改為2004年前後與2008年前後之貧窮率之幾何平均值,貧窮線定為等值化家戶可支配所得中位數之50%。台灣只有2007年的數據。新加坡沒有這類所得統計,但以其他相關所得分配數據可以推斷新加坡位於此圖極下方。事實上,這個城市國家的所得分配不均程度高居已開發國家之首。
- 圖二和圖三縱軸數據具有極高相關度,因為歐洲各國在這兩圖的相對位置非常相近。
而圖三四個象限的分界與圖二也相同!
英語系:〔上〕紐■-加■-澳■-美◆〔下〕,皆位於第四象限
以色列:最左下方
東亞 :〔上〕台▲-韓▲〔下〕、日◆,分別位於第二、三、四象限
依照第五節「社會模式分類」所述來看,新加坡位於第四象限靠近新縱軸之處! - 本文介紹的社會模式分類以二至三類代碼表示,此圖之四個象限分別是第一代碼之A、B、C、D。例如北歐國家都是A,法國是B,南歐兩大國都是C,而英國是D。
- 第二與第三類代碼分別於以下圖四與圖五中呈現。
- 圖一縱座標數值與橫座標數值之比值,與圖三之橫座標數值呈負相關。當一國於圖三的資料點愈右方,則其於圖一的資料點縱座標數值與橫座標數值之比值會愈大。圖三右上方以北歐為代表,工時整體縮短並透過稅捐縮減少貧窮人數,而右下方以英語系國家為代表,透過眾多的低薪工作提升就業人口數,全時與部分工時工作之工時與報酬都相當懸殊。因此,圖一能呈現出圖三中的社會模式分野。
圖四、第二分類碼:以集體決策降低大眾生活壓力

- 橫軸數據:2000-2009年總生育率之幾何平均值
縱軸數據:2000-2009年經常帳餘額之總和佔名目GDP總和之比率 - 新縱軸 :位於荷蘭與比利時之資料點中間
新橫軸 :圖示「紅╳」所在之水平線 - 四個象限的代碼分別為a、b、c、d。
北歐 :〔上〕挪-瑞-芬-丹-冰〔下〕
英語系 :〔上〕加-英-愛-美-澳-紐〔下〕
荷/中歐:〔上〕瑞-荷-德-奧〔下〕
法比盧 :〔上〕盧-比-法〔下〕
地中海 :〔上〕以-義-西(左)馬(右)-賽▲-希▲葡〔下〕
中東歐 :〔上〕斯洛維尼亞-捷克-斯洛伐克-愛沙尼亞〔下〕
東亞 :〔上〕星-台-日-韓〔下〕
第四節「北歐模式的三大特徵」說明以集體決策降低大眾生活壓力,可以提升生育率。北歐與比利時正是如此,藉由普及的育兒服利服務與親職福利,能使育兒家庭生活與工作達成平衡,且提升育兒家庭的物質生活,因此成功提高生育誘因而提升生育率。但是,並非高生育率的國家都是透過集體決策的方式來提升生育率。英語系國家除了加拿大的生育率偏低,其餘各國都有高生育率。加拿大生育率低,但屬於經常帳盈餘國;而另外五國生育率高,但屬於經常帳赤字國,這說明這些國家透過向外舉債的方式維持充沛的物質生活而呈現高生育率。以色列與其他國家相比,有極高的生育率,但同時也有極高的貧窮率與極低的就業率,這三項特徵印證其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家庭形態沒有在社會變遷的過程中被大幅削弱。
圖五、第三分類碼:集體決策精神

- 兩軸數據皆是2002、2005、與2008三年之幾何平均值,皆表示一國重視社會福利服務的程度,即集體決策精神之完備程度。新加坡為2005與2008年之幾何平均值。第三代碼的說明請見第五節。
- 圓形圖示表示高度普及社會福利服務,而方形圖示表示中度,菱形圖示表示其較為不足,三角形圖示表示相當缺乏,即社會並未透過集體決策來降低大眾生活壓力。
- 此圖和圖四合併來判讀,可得到觀察:高度福利社會必有相對較高的生育率,而低生育率社會的集體決策精神必定較缺乏。
- 高生育率之中度福利社會有三:愛爾蘭、紐西蘭、與澳洲,這三國均是經常帳赤字國。
- 集體決策精神較不足,但未相當缺乏,卻有高生育率的國家是以傳統家庭形態為主的以色列。集體決策精神相當缺乏,卻有高生育率的國家是舉債型的美國。
- 東亞亦以傳統家庭形態為主,但生育率卻十分低落。東亞四國的共同特徵是經常帳盈餘國。從圖四來看,兩軸數值呈負相關,這或多或少說明東亞國家向外累積的資本,並未回饋大眾,反而推升生活成本如拉高居住負擔,因此生育意願被嚴重壓制。唯獨日本以發放生育津貼的方式阻止生育率往下掉,而不至跌落到其他三國的極低生育水平,但仍無法拉升生育率,因為此作法並不能使育兒家庭生活與工作達成平衡,反而變向鼓勵婦女離開職場養育兒女,家庭負擔仍然沉重。
- 德國是唯一低生育率的中度福利社會。德國在托育政策方面,長年以發放高額生育津貼來拉升生育率,但並未產生效果,生育率仍維持低水平。
圖六、國際收支與政府財政:雙盈餘的國度

- 橫軸數據:2000-2009年政府財政餘額之總和佔GDP總和之比率
縱軸數據:同圖四 - 北歐四國在國際收支與政府財政皆有盈餘,是雙盈餘的國度,表示國家穩健,集體決策之法能推行久遠。因此,北歐模式堪稱多子少債的穩健社會。
- 冰島政府長年財政有盈餘,但在保守政府放任金融業擴張的環境下,國際收支極度失衡,最終全國金融體系近乎瓦解。危機發生當下,政府因國有化銀行而背下龐大債務,也出現鉅額的財政赤字。這是為什麼冰島在圖六與圖七呈現財政赤字的原因。然而,危機後的冰島政府仍貫徹集體決策之精神,故使國家在三年內便走出經濟黑暗期。
圖七、政府財政:健全政府

- 橫軸數據:同圖六
縱軸數據:2000-2009十年之幾何平均值 - 充沛的稅收能打造健全政府,北歐四國有西方最穩健的政府。
- 美國、南歐、日本、與台灣有最不理想的政府,無力解決赤字。希臘則是這幾國當中,政府財政最糟的。
1、提升生育率,從改革做起
從上圖的說明,可看出社會福利和生育率之間的關係,除了美國和澳洲,總生育率超過 1.8 的國家,其平均每人政府個體消費支出都在 PPP 6,000 以上。英語系國家的社會福利集中在社會救助,而北歐國家、法國、與比利時的社會福利有不少比例在托育制度上。美國和澳洲為主要移民國家,外來人口移入可以增加不少生育率,而且社會福利亦集中在社會救助的部分。實際上,這些國家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以公共托育機構(北歐)或是非營利組織(美國)為主要的托育服務提供者,而不像台灣、日本、和瑞士這些低生育率國家是以民間私人企業為主。此外,以發放高額育兒津貼來解決低生育率問題的國家,如德國,其生育率並未增加,因為高額育兒津貼並無法明顯降低生活壓力。由此可見,在提升生育率方面,政府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即透過普及的福利服務來提升生育率。
為什麼瑞典能在短時間內把生育率拉回高水平呢?得從瑞典的經濟危機說起。瑞典在1980年代發展IT產業,IT產業極為興盛,賺進了龐大的外匯。同時瑞典順應著英國金融寬鬆政策的潮流,在1985年取消利率管制,因而導致1990年代的資產泡沫,引發嚴重的經濟衰退和高失業率。瑞典的勞動政策和托育政策是扭轉經濟劣勢的關鍵因素。社會福利本身就具有維持國內財富循環的功能,但如果只想享受卻不願工作,將使社會福利系統瓦解。所以瑞典向來將勞動政策和社會福利政策綁在一起,享受福利的前提是要工作,如果找不到工作必須參加政府的就業訓練計畫,否則將喪失許多社會福利的使用資格。此外,瑞典的社會福利是普及福利的型態,也就是社會福利資源不集中在弱勢,而是以降低中產階級的生活壓力為主,公共托育服務就是最好的例子,婦女仍可安心就業不必退出勞動市場,維持雙薪家庭經濟,而不像高額生育津貼是變向鼓勵婦女在家帶孩子。所以,如此的福利能夠同時提升就業率和生育率。
2、盎格魯撒克遜模式與北歐模式的夢與醒
盎格魯撒克遜模式給予大眾一個「夢」!只要肯努力,就能獲得優渥的生活環境。
北歐模式讓大眾「保持清醒」!人要活在當下!雖然不能保證能得到優渥的生活環境,但至少保證能有高品質的生活。
盎格魯撒克遜模式利用高差距薪資分配,來滋潤「夢」。技術勞工能得到為數不少的薪資,而底層勞工多領政府訂定的最低基本薪。同時給予金融體系較為寬鬆的環境,夢與憂俱存。社會盛行保守主義,除了公共醫療,鮮少其他普及福利,致使民間消費增加。同時,殘補式福利遠遠多於普及福利,因此降低底層民眾的工作意願而使總經濟產出下降,所以必須向國外借入資金來維持過高的消費,於是擁有龐大的「經常帳赤字」。中上階層生活極為優渥,中產階級擁有龐大的房貸壓力與高消費的壓力,而社會累積的龐大債務是一大隱憂。
北歐模式壓低薪資分配的差距,並提高累進稅率,讓「夢」徹底消失。企業不利用股利分紅等年終奬金來吸引技術勞工,而將收益提升經常性薪資(即底薪),確保所有員工都能分享到果實。此外,政府沒有定最低基本薪資,薪資透過工會由雇主和勞方溝通決定。社會盛行社民主義,致力消除任何不平等、任何歧視。由於完善且大量的普及福利免除了中產階級的許多開支,且高累進所得稅率與無所不在的稅捐,所以民間消費和所得能維持在平衡狀態。而且普及福利政策和勞動政策綁在一起,能提供誘因增加就業率,而使總經濟產出增加,於是國內有足夠資源來支持消費與維持社會體制,反倒成為資金的貸出者,擁有龐大的「經常帳盈餘」。各階層的生活壓力差距小,又薪資所得水準逐年增加與大量的高品質托育福利,生育率逐年上升而達高水平,確保未來支持社會福利體制的勞動力。
比利時經濟學教授 André Sapir 利用2004年的就業率和貧窮風險率(T60)數據,將歐洲的社會模式分成以下四組 :
【北歐模式】 瑞典、丹麥、芬蘭、荷蘭
-擁有最高的就業率,最低的貧窮風險率
-以普及社會福利為主、健全的社會安全網、低就業保護確保勞動市場的彈性、政府的以工代賑策略
【盎格魯撒克遜模式】 英國、愛爾蘭、葡萄牙
-擁有高就業率,但貧窮風險率非常高
-以殘補式社會福利為主、壓低底層勞工的薪資並提高技術勞工的薪資來增強企業競爭力、低就業保護確保勞動市場的彈性
【歐陸模式】 法國、比利時、盧森堡、德國
-低就業率,低貧窮風險率
-極高度社會安全系統、高度就業保護卻使勞動市場僵化(法國與比利時擁有普及福利系統)
Sapir 當時取得的2004年德國就業率數據,略低於EU15之數值,所以將德國劃入這一組。以最新資料來看,德國在2000年代十年之中,就業率都在EU15數值之上,而2004年剛好最接近EU15之數值!
【地中海模式】 義大利、西班牙、希臘
-最低的就業率,但貧窮風險率很高
-高就業保護、豐厚的退休金、社會制度鼓勵提早退休,於是勞動市場最為僵化
§ 關鍵字
- 就業率:為 15 至 64 歲的員工人數,佔 15 至 64 歲的總人口數的比率。
- 貧窮風險率:請見該篇文章之說明。
- 社會福利:為政府為了提升大眾生活水準而提供民眾的社會資源,以及在社會安全制度中,民眾所得到的社會資源。政府透過社會安全制度發放現金、或提供物品與服務,來減輕所有公民,或弱勢公民的生活壓力。社會保險為社會安全制度中的一部分:政府當作保證人,向大眾與僱主收取保險費用(僱主為員工承擔,而政府通常也承擔部分費用),使個人在遭遇事故時,可享有現金給付。
而社會福利依給付形式可分為社會給付與實物移轉(福利服務),而依對象可分為普及福利與社會救助福利。
- 政府以現金發放即為社會給付。例如低收入戶津貼、教育津貼、敬老津貼等津貼,以及勞工保險之失業給付、職業災害給付、與年金給付等。
- 政府提供物品和服務,以及給於特定消費之現金核退,即為實物移轉。例如公共教育、醫療、托育、照護、就業訓練等服務(服務中多半會提供物品)。
- 社會福利若有門檻限制,如低收入戶門檻、身心障礙者身分、天然災害或重大意外事故受害者身分,則稱為社會救助福利,反之則為普及福利。例如低收入戶津貼、身心障礙津貼、災害津貼、與急難津貼。而津貼發放適用範圍包含生活扶助、醫療保健、教育、社區照顧、與居住等項目。
- 普及福利:滿足中產階級需求,為基本公民權,任何人都能享用的社會福利。
- 殘補式福利:即社會救助,有門檻限制,弱勢族群如低收入戶等才能獲得給付,為標籤化的社會福利。
- 社會安全:即風險分擔。社會對於競爭失敗者,給予其再次參與競爭的各種支援。
- 就業保護:即政府為穩固勞工權益而降低雇主權力的各種措施。就業保護愈低的國家,雇主愈能輕易解僱員工。
- 勞動市場僵化:由於就業保護過高,而降低雇主雇用新員工的意願,此時企業既難以汰換表現低落的員工、也難以徵納具有潛力的員工。此為歐盟勞動議題的討論重點,也是盎格魯撒克遜模式與北歐模式,比歐陸模式和地中海模式,更具競爭力的關鍵所在。
3、提升就業率的方法
當薪資水準提高到某種程度後,就會面臨結構性失業的問題。治本的方法是提升市場資金流量而提振內需。當內需提升了,就業機會便增加。而享樂主義就會推升工作意願,而使就業率提升。但在金融寬鬆環境之下,要能治本相當不容易,於是各國有多種治標的手段。唯獨彈性安全化是兼顧治標與治本的手段。解構丹麥人快樂的秘密,得從彈性安全講起!
一、彈性安全化
由丹麥首創,去除絕大部分的勞動市場規範,就業保護近乎零,雇主的權力在某些方面,比盎格魯撒克遜模式者更為強大。其特色在於:轉職頻繁,容易失業,也容易找到新職業,而失業者由社會安全網保障其生活品質。政府的角色為彈性安全化的主力,社會安全網提供大量的就業訓練,並配合政府的以工代賑,政府以就業訓練的名義雇請參加者。若不參加就業訓練則免除其失業津貼資格,且原薪資愈高,其津貼愈少,充份發揮使用社會資源的效能。此外,由於普及福利完善,能大幅降低參與就業訓練者的生活壓力,於是勞動市場的效率與平等能同時兼顧。丹麥擁有極高的就業率、極低的失業率、與最高的生活滿意度,彈性安全制度功不可沒!「普及福利、勞雇關係市場化、以工代賑」形成的金三角,為舉世讚賞的勞動制度!勞雇關係完全市場化為治標,而社會福利與以工代賑為治本,能提升內需,於是北歐各國相繼效法。
但是,這套制度並非沒有缺點,過於彈性安全化的丹麥,百姓更換職業過於頻繁,因此具有難以發揮職業潛能的缺點。另外,這套制度需要極為龐大的社會安全網,但又要有效使用社會資源,於是使丹麥的個人稅捐負擔具有「近乎平頭式的超高稅率」的特徵,不但惡化職業頻繁更迭的情形,還造成國內人才出走的後果。因此,其他北歐國家多半只做半套。除了北歐各國原本就十分重視職業訓練與以工代賑之外,頂多略微鬆綁勞動法規,並未給予雇主如此大的權力。儘管瑞典的勞動市場不如丹麥那樣彈性,但卻能保留國內人才與吸納國外人才,成為全球最具人才吸引力的國家之一。而挪威雖然與瑞典的情況相似,彈性化較差,但其勞動市場的條件卻優於丹麥,也和瑞典一樣是全球最具人才吸引力的國家之一。所以,全套的彈性安全化制度並非是最好的,應視各國社會環境的差異來做調整。
二、部分工時化
荷蘭是最具代表性的國家,將近一半的勞工從事部分工時工作。政府與工會同意縮減工時以降低企業支出,以提高就業率。而在歐陸模式的本質上,政府能確保部分工時員工的權益。然而,大量勞工與女性難以找到全時工作。
三、派遣化
日本的勞動市場以仰賴人力派遣為特色,在終身僱用的僵化體制瓦解之後,「人力銀行」這樣的媒介壓低企業的支出,提升就業率。但政府並沒有給予派遣勞工合理的保障,其權利任由派遣企業宰割。
金融風暴後,歐美各國掀起一股企業倒閉潮。丹麥的薪資仍持續成長,且就業市場以正職為導向,因此企業難以負荷,失業率從低水平迅速升高至接近瑞典與芬蘭的高水平。由於薪資較低的員工在失業後,其失業津貼有原薪的九成之多,所以生活並未受到太大的影響。此外,由於丹麥在2000年代累積極為龐大的財政盈餘,所以在金融風暴後有足夠能力來承擔大量的失業津貼。更重要的是,丹麥在金融風暴後出現的財政赤字非常少。荷蘭非正職者佔近員工總數的一半,在不景氣時,有利降低企業的壓力,於是失業率沒有和丹麥一樣急劇上升,但政府財政赤字卻比丹麥還高上不少。日本則靠降低薪資、縮減工時、與提升派遣勞工的比例,來降低企業的壓力,失業率小幅上升。然而,日本政府的財政赤字卻龐大得驚人!這是因為丹麥在經濟興盛時期,由集體決策產生的普及福利能提升就業率,因而維持所得與支出的平衡,並減少許多失業給付,所以政府財政相當健全。而這樣的永續環境也讓大眾相當肯定所處的環境,所以生活滿意度極高!由此可見,集體意識的有無,會決定大眾的生活滿意度,與政府的財政能力!
年份 | 失業率 % | 就業率 % | 製造業 平均時薪 2005=100 | 年實際工時 /員工, 小時 | 政府財政 /NDI % | 政府財政 /GDP % | 經常帳餘額 /GDP % | |
---|---|---|---|---|---|---|---|---|
丹麥 |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 3.9 3.8 3.4 6.1 7.4 | 77.4 77.1 77.9 75.7 73.4 | 103.1 107.2 111.8 115.1 118.0 | 1586 1570 1570 1559 .. | +16.4 +15.7 +10.9 -10.1 -10.1 | +5.0 +4.8 +3.3 -2.7 -2.7 | +3.0 +1.4 +2.7 +3.6 +5.5 |
荷蘭 |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 4.3 3.6 3.1 3.7 4.5 | 72.5 74.4 75.9 75.6 74.7 | 101.8 103.5 107.3 110.4 111.8 | 1392 1388 1379 1378 1377 | +2.0 +0.6 +1.8 -22.0 -19.9 | +0.5 +0.2 +0.5 -5.6 -5.0 | +9.3 +6.7 +4.2 +4.2 +6.6 |
日本 |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 4.1 3.9 4.0 5.1 5.1 | 70.0 70.7 70.0 70.0 70.1 | 101.3 100.9 101.0 92.9 96.5 | 1784 1785 1771 1714 1733 | -11.0 -15.9 -14.6 -84.4 .. | -1.6 -2.4 -2.2 -8.7 .. | +3.9 +4.8 +3.3 +2.8 +3.6 |
整理自OECD,資料於2012/2/1更新 |
-
Note:
- 失業率:只能反映一國勞動市場變化的局部面相!因為企業可從壓低薪資、縮減工時、與降低正職員工的比例來減輕其營運壓力,故無法藉由其變化大小來判定其經濟好壞的程度。失業人口並不包含無法與不願工作的人口,所以失業率的高低對於不同社會有不同的意義,並不適合進行跨國比較。其中的根本原因是各國計算失業率的方式不同:有一些國家以領取失業保險津貼的人數來計算,使原本沒有意願工作的人口成為為了領取福利而願意工作的人口;另一些國家則以抽樣調查的方式來估算,因此很多人口被納入不願工作的人口而排除在失業統計之外。在面臨經濟成長或衰退時,勞雇關係較為市場化的社會,其失業率會變動較大,而勞雇關係較為僵化的社會,其失業率變動較小。事實上,評斷經濟好壞的方式,應回歸到「生活滿意度」的實際感受!畢竟各種統計數據都有其侷限性!
總人口數=經濟活躍人口+非經濟活躍人口(不願或無法工作的人口)
經濟活躍人口=就業人口+失業人口
就業率=就業人口/總人口數×100%
失業率=失業人口/經濟活躍人口×100% - 製造業平均時薪:與民營企業所有行業的平均時薪的數據幾乎一致。
- 薪資成長:由平均時薪與工時的乘積,即可看出薪資是否成長。
- NDI:在此指政府可支配所得淨額。
- 丹麥和瑞典,在2000年到2008年之間,每年政府預算都有大量的盈餘!芬蘭與挪威也是如此。
§ 2009年的比較:
從上表可看出,丹麥和荷蘭的薪資仍穩定成長,日本卻大幅下滑。
丹麥和荷蘭的工時減少不多,但日本卻減少很多。
丹麥薪資成長,且經常帳盈餘亦增加。
丹麥政府的預算赤字少,而前面好幾年皆有龐大的盈餘,國債非常少。
荷蘭政府的預算赤字很多,然而前幾年的盈餘並不多,應付不景氣時的福利支出較為棘手。
日本政府的預算赤字增加太多,使總國債逼近佔GDP的200%。國債之多,居先進國家之首。
美國政府的年度預算赤字比日本嚴重數倍!其佔政府可支配所得淨額高達 143%!
年份 | 失業率 % | 就業率 % | 製造業 平均時薪 2005=100 | 年實際工時 /員工, 小時 | 政府財政 /NDI % | 政府財政 /GDP % | 經常帳餘額 /GDP % | |
---|---|---|---|---|---|---|---|---|
瑞典 |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 7.1 6.1 6.2 8.3 8.4 | 74.6 75.7 75.8 72.3 72.7 | 103.0 106.8 111.0 113.2 116.8 | 1599 1618 1617 1602 1624 | +7.6 +11.8 +7.6 -3.3 -0.1 | +2.2 +3.6 +2.2 -0.9 0.0 | +8.4 +9.2 +8.8 +7.1 +6.7 |
德國 |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 10.2 8.7 7.5 7.8 7.1 | 67.2 69.0 70.2 70.4 71.2 | 100.8 102.2 105.0 106.8 109.1 | 1430 1430 1426 1390 1419 | -9.5 +1.2 -0.3 -18.1 -24.9 | -1.7 +0.2 -0.1 -3.2 -4.3 | +6.2 +7.5 +6.3 +5.7 +5.6 |
美國 |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 4.6 4.6 5.8 9.3 9.6 | 72.0 71.8 70.9 67.6 66.7 | 101.5 104.3 107.2 110.2 112.4 | 1800 1798 1792 1768 1778 | -14.1 -19.4 -53.8 -143.4 -128.2 | -2.0 -2.8 -6.4 -11.5 -10.6 | -6.0 -5.1 -4.7 -2.7 -3.2 |
整理自OECD,資料於2012/2/1更新 |
雖然歐美各國的經濟已成長,但失業率仍居高不下!
失業率在2010年達到高峰,而要到2011年下半年才會開始下降。
然而,歐美各國政府的財政皆面臨嚴峻挑戰,卻只有瑞士和北歐有本錢能應付得宜。
瑞士靠健全的金融體系,而北歐靠集體決策!
Aa 型社會,在全球經濟欣欣向榮的時期,累積龐大的經常帳盈餘與財政盈餘,所以能安然度過金融風暴後的經濟衰退期與失業率高漲期。
4、北歐模式的三大特徵
為何有人說:「北歐模式是資本主義的未來」?
為何北歐模式是社會永續發展的唯一方式?這得從其特性說起!
★ 延伸閱讀:北歐模式-擁抱全球化與風險承擔, 芬蘭經濟研究所
什麼是北歐模式?
其實中國古代即提出北歐模式:《禮紀.禮運.大同》,但由二十世紀中葉的北歐國家所落實,所以此種社會模式才會稱為「北歐模式」。
原文 | 北歐模式 |
---|---|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 -所得分配均勻,財富循環良好 -政府發包完全透明,大眾一目了然 -凡事講求平等,致力消除一切歧視 -社會福利講求平等,不排富 -只有全民普及福利,沒有軍工教福利 |
選賢與能 | -政府透明度為全球之首,不結黨營私 -重視團隊精神 -公部門徵才比照私部門,唯才是用 |
講信修睦 | -WVS統計,信任度居全球之首 -車站不驗票 |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 -繳高額稅金,讓政府照顧全民 |
使老有所終 | -老人受到政府完善的照顧,無後顧之憂 -老年人的運動習慣為全歐之首 -年老後,無病痛的健康年數為全球之首 -政府沒有延長退休年齡,但年老的就業人口卻逐漸增加 -年老仍工作,仍可談場轟轟烈烈的愛情 -身體健康的老人在照護中心擔任志工,以老顧老 |
幼有所長 | -全球最完善的公共托育服務,與雙親均分的有薪親職假 -實行從幼兒教育、義務教育、到大學教育的終身免費教育 -免費的學校營養午餐,不排富 -父母配伴孩子的時間,為全球最長,重視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只講理不體罰 -學校教育,只講理不體罰 -校園霸凌發生率,為全OECD會員國最低 -北歐式性教育,未婚墮胎率和性病罹患率為全球最低 -在國際公民教育與素養調查當中居冠,也最具公民意識 -年輕人的運動習慣為全歐之首 |
壯有所用 | -擁有極高的就業率 -給予失業者最完善的就業訓練,並配合以工代賑的策略 -高生育率,確保社會永續經營 -運動習慣為全歐之首,工作更有精神並更具效率 -生活滿意度居全球之首 |
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新解:單親者與廢疾者皆有所養) | -單親家庭能獲得豐厚的福利 -身心障礙者受到政府無所不至的照顧 -無障礙設施普遍及完善 -社會不放棄心智低落者 -親自協助吸毒者克服毒癮為醫師職責,以減少社會隱藏危害 |
男有分、女有歸 (新解:男女有分、男女有歸) | -兩性平權居全球之首,政商界充滿小龍女 -女性就業率居全球之首 -人口販賣問題為全歐最輕微 -WVS統計,對同志族群的支持度居全球之首 -政府立法同志家庭能享有所有的家庭福利,一視同仁 -女性運動習慣居全歐之首,且更勝男性 |
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 | -政府立法人人有權踏入私人土地,以從事親近自然的活動 -開採自然資源為國營事業,挪威存有龐大主權基金 -政府和民間致力於環境維護與開拓替代能源 -簡約生活,重質不重量,如瑞典的「Lagom」精神 -簡約設計,人人能負擔得起的設計,才是好的設計 |
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 | -儘管企業提供優質環境,員工仍做事嚴謹不敷衍,重視效率 -繳稅甘之如貽,也願意接納難民,並提供其豐厚的福利 -WVS統計,對移民的信任感,居全球之首 -援外金額佔所得比例,居全球之首 |
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 | -《讀者文謫》實驗,隨地放置的1100多個錢包全數歸還 -鄉間攤販無人顧,可讓遊客自行付錢與找錢 -鄉間民宿沒有鑰匙 -在風景區遊憩和露營,可以安心放置貴重物品 |
在21世紀,構成北歐模式的三大要素為:
一、國際收支平衡
二、絕大多數人進入職場
三、集體決策:由集體使用資源的方式來降低個體的生活壓力,以協助個體對抗環境壓力
從以下三個指標,能評斷上述三大要素:
一、經常帳餘額
經常帳餘額反映一國資本向外流動的程度。若經常帳餘額為正值,即盈餘,表示該國資本之流出大於流入,握有世界其他各地的淨債權;若為負值,即赤字,則表示流入大於流出,外匯資產減少或是負債增加。
二、就業率
就業率反映出工作年齡(15-64歲)人口有多少進入職場。就業率愈高,表示人力資源愈被充分運用。影響已開發國家就業率高低的的主要因素包括:青年族群進入職場的年齡、婦女是否因照顧兒女而退出職場、中年族群退休、就業機會、彈性化勞動政策等。
三、總生育率
總生育率是反映個體生活壓力的最佳指標!當個體有足夠的可支配所得,才能使用企業所提供的醫療與托育資源。相反地,若政府以普及福利的方式提供這些資源,那麼所有個體都能蒙其益。所以對於先進國家來說,高生育率的關鍵是社會給予人民充足的可支配所得,或是政府能提供普及且充足的醫療與托育資源。然而,僅有後者為集體使用資源的方式。如果一個已開發社會,具有高生育率,但無法集體使用資源,即社會福利不夠普及,那麼多數人能有充足的可支配所得只不過是向外舉債而來。這是因為在資本主義的體制之下,若政府無法扮演所得分配者的角色,那會因為人類收集財富的天性,藉由房地產交易來行財富集中,而使流動於市場的資金減少,那麼便無法提供大多數人充裕的所得,所以這個社會必須從其他經濟體借入資金才能給予多數人充裕的可支配所得。而美國正是這類社會的實例。因此,只要由經常帳的指標,就能排除這些不靠集體使用資源,卻能達到高生育率的例子。
5、社會模式分類
從前述可知,以「就業率」與「貧窮風險率」,可將歐洲社會分成四大類:北歐模式、盎格魯薩克遜模式、歐陸模式、地中海模式。但歐盟統計局以外的機構,鮮少統計「貧窮風險率」。故此標準難以適用於歐洲以外的已開發國家。此外,這種簡單的分類法也出現許多例外。例如,被劃入北歐模式的冰島,為何會陷入嚴重的經濟危機?被劃入北歐模式的奧地利,為何生育率會這麼低?位於北歐模式與盎格魯薩克遜模式交界的德國與瑞士,到底屬於哪種社會型態?
選取資料 | 資料來源 | |
---|---|---|
第一分類碼 | 1-1 就業人口比(15-64歲) | 請見〈社會永續發展指數〉 |
1-2 貧窮率T50 (開根法,以中位數50%作為貧窮門檻) 【參考】 -貧窮率T60 (開根法,以中位數60%作為貧窮門檻) -貧窮風險率T50 (OECD修正法,以中位數50%作為貧窮門檻) -貧窮風險率T60 (OECD修正法,以中位數60%作為貧窮門檻) | 請見〈各國家戶所得與福祉統計〉 | |
第二分類碼 | 2-1 總生育率 | 〔Bd〕➀ |
2-2 經常帳餘額佔GDP比率: -經常帳餘額佔GDP比率 (兩者均為經季節調整之四季資料總和,美元) -經常帳餘額佔GDP比率 (兩者均為經季節調整之四季資料總和,歐元) -經常帳餘額(年資料,各國貨幣) -GDP(年資料,各國貨幣) | 〔O〕〔E〕➁➊: 〔O〕 〔E〕 ➁➊ ➁➊ | |
第三分類碼 | 3a 平均每人政府個體消費支出 (美元,2008價格,2008年PPP) -政府個體消費支出 (各國貨幣,2008年價格) -總人口數 -2008年之政府個體消費支出PPP 3b 政府個體消費支出佔實際個體消費比率 -政府個體消費支出 (各國貨幣,2008年價格) -實際個體消費 (各國貨幣,2008年價格) | 請見〈社會永續發展指數〉 |
相關數據 | 政府貸出淨額/借入淨額 | 〔O〕〔E〕➂➊ |
政府可支配所得淨額 | 〔O〕〔E〕➁ | |
GDP(年資料,各國貨幣) | 〔O〕〔E〕➁➊ | |
【Note】 一、資料庫 〔O〕〔E〕表示以〔O〕為主,剩下非〔O〕國家以〔E〕為主。 若上述資料來源皆無則找該國有關當局發布之資料表,詳細說明請見第二點。 〔O〕 OECD.Stat 〔E〕 Eurostat 〔B〕 World Databank, World Bank 〔:d〕 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 (WDI) & Global Development Finance (GDF) 二、各國統計局 ➀ 行政院主計處-生命統計 ➁ 行政院主計處-國民所得統計摘要 (101年5月更新) ➂ 行政院主計處-財政統計年報(100年7月出版) ➊ Time series data “Current Account Balance”and “Annual GDP at Current Market Prices“, Statistics Singapore |
【第一分類碼】
在此以類似 André Sapir 的方法來分類。以 A、B、C、D 做為第一分類碼。
低就業率 | 高就業率 | |
---|---|---|
低貧窮率 | B | A |
高貧窮率 | C | D |
低:小於門檻值
1-1數值:四捨五入至小數點後一位
1-2數值:四括五入至小數點後一位
1-1門檻值:EU15之數值
1-2門檻值:10.0
賽普勒斯與馬爾他缺1-2,改以貧窮率貧窮風險率T50判定,門檻值依照EU15國2008年貧窮風險率T50與貧窮率T50之回歸估計結果取9.4。
【第二分類碼】
在此以 a、b、c、d 做為第二分類碼。
a 與 d 為低生活壓力的社會,a 與 b 為經常帳盈餘的社會。
低生育率 | 高生育率 | |
---|---|---|
經常帳盈餘 | b | a |
經常帳赤字 | c | d |
低:小於門檻值
盈餘:餘額為正值
赤字:餘額為負值
2-1數值:四捨五入至小數點後二位
2-1門檻值:EU15之數值 + 0.20
EU15之生育率以各國15-49歲女性總人口數為權數計算加權平均數
15-49歲女性總人口數之資料來源為歐盟統計局
【第三分類碼】
社會福利服務是降低大眾生活壓力與提升生育率最關鍵的因素。而社會福利服務愈充沛的國家,家戶享用到的資源由政府消費的比率愈高,而且政府所提供的這些資源的量愈大。
在此以 h、n 做為第三分類主碼,底下又有三個第一分類細項(H, M, N)與四個第二次分類細項(0, 1, 2, 3)。
h 為社會福利服務較充沛的社會,n 為社會福利服務相對缺乏的社會。
主碼 | 次碼(圖示) | |||||||
---|---|---|---|---|---|---|---|---|
3b | ||||||||
低 | 中低 | 中高 | 高 | |||||
3a | 充沛 | h | 3a | 很充沛 | .. | .. | H2(●) | H3(●) |
較充沛 | .. | .. | M2(■) | .. | ||||
不充沛 | l | 不充沛 | L0(▲) | L1(◆) | L2(◆) | .. |
3b數值:四括五入至小數點後一位
充沛 :6000以上
不充沛:未滿6000
很充沛:大於等於EU15之數值
較充沛:小於EU15之數值且大於等於6000
高 :20.0以上
中高:16.0-19.9
中低:12.0-15.9
低 :0.0-11.9
EU15之3a與3b數值均以各國總人口數為權數計算加權平均數
【2000年代之社會模式分類】
在2000年代,全球經過兩次經濟大波動,所以在此選取三個時間點,作為這十年的社會分類基準。這三個時間點是2002、2005、與2008年。家戶所得統計數據則是2000年附近、2004年附近、與2008年附近。十年社會模式分類的原則是:以兩個時間點數據所對應的相同類別作為各碼分類依據。例如某國有兩年高就業率,兩年高貧窮率,所以第一分類碼是D。
L0 | L1 | L2/M2/H2 | H3 | |
---|---|---|---|---|
h組 | .. | .. | Ab 德國(■) Dd 英國(●) Dd 愛爾蘭(■) Db 加拿大(■) Dd 紐、澳(■) | Aa 北歐四國 Ad 冰島 Ab 荷蘭 Ba 比利時 Bb 盧森堡 Bd 法國 |
l組 | Ab 瑞士 Dd 美國 Db 新加坡 Bb 台灣 Cb 韓國 Ac 賽普勒斯 Cc 希臘 | Db 日本 Dc 葡萄牙 Bc 馬爾他 Bc 斯洛伐克 | Ab 奧地利 Ac 斯洛維尼亞 Bc 捷克 Ca 以色列 Cc 愛沙尼亞 Cc 西、義 | .. |
就業率、生育率、與經常帳餘額有較佳的跨國與跨時比較,而貧窮率只有三個時間點的資料。若改以這三類數據進行某一年的分類,且假定依貧窮率在三年內沒有太大變化,在貧窮率資料之任一時間點前後一年,都是屬於相同類別(高貧窮率/低貧窮率),則在這十年間分類碼出現變化的國家與其變化如下表所示。
北歐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冰島 | Ad | Aa | Ad | |||||||
瑞典 | Ab | Aa | ||||||||
英語系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加拿大 | Db | Dc | ||||||||
愛爾蘭 | Db | Dd | Db | Dd | Ad | Bd | ||||
英國 | Dc | Dd | ||||||||
中西歐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奧地利 | Ac | Ab | ||||||||
荷蘭 | Aa | Ab | ||||||||
比利時 | Bb | Ba | Bd | |||||||
法國 | Ba | Bd | ||||||||
地中海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賽普勒斯 | Aa | Ac | ||||||||
以色列 | Cd | Ca | ||||||||
馬爾他 | Bc | Bb | Bc | |||||||
中東歐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捷克 | Ac | Bc | ||||||||
愛沙尼亞 | Cc | Dc | Cb | |||||||
斯洛維尼亞 | Ac | Ab | Bb | Bc | Ac |
【冰島復甦】
冰島在這短短幾年之間,經歷了兩次金融危機,但至今社會模式仍維持Ad型,並逐漸走向Aa型。冰島於2006年因外資撤離而發生金融危機,2008年受雷曼兄弟破產波及,冰島三大銀行破產,金融體系幾乎瓦解,冰島克朗對歐元貶值超過一半,民間消費萎縮25%,但因貿易餘額由赤字轉成大量盈餘,所以經濟沒有嚴重萎縮。2009年和2010年是冰島經濟黑暗期,左派政黨貫徹北歐模式的精神,透過貿易盈餘帶來的稅金維持普及社會福利,同時金援在資產泡沫期那時背下高額房貸而在此時物質生活水準銳減的民眾,內需因此得以維持。2011年冰島全面復甦,雖然就業率沒有回到2008年以前的水準,但仍有歐洲第二高的水準,而名目薪資超越2008年以前的水準,通膨已緩和,餐聽與商場回到以前熱絡的樣子。現在,冰島是少數無懼歐債危機的歐洲國家,經濟穩定成長。而之前與英荷兩國的Icesave網路銀行保證金糾紛已暫時告一段落,2013年以前冰島政府會以破產銀行的資產付清這筆保證金。雖然目前與英荷的官司正在進行,但最壞的情況也只是多付這五年的利息,而那筆錢足以付清本金加利息還綽綽有餘。冰島在短短幾年之間,因危機後國有化銀行而背下的國債竟能大幅縮減,而且預估在2013年可以還清IMF的貸款。此外,OECD預估在2013年,冰島政府財政可轉赤為盈,而同年財政能平衡的西方國家也只有北歐幾國、盧森堡、與瑞士而已。
6、北歐永續的秘訣
富裕階層的收入組成,勞動所得僅佔小小一部分,絕大部分的所得來自資本利得收入,當資本利得收入的比重愈來愈大時,表示財富集中程度愈來愈嚴重,若該國不靠舉債發展經濟,勢必使市場中下階層的勞動所得無法提升。例如日本和台灣,不以舉債的方式來發展經濟,但財富集中的狀況每況愈下,便使得中下階層的民眾生活愈來愈困苦。而美國是標準的舉債型經濟體,政府不斷發行國債變向讓百姓消費,於是在次級房貸風暴前,美國各階層的家庭消費力均相當強,但這樣的生活水準畢竟是取自後代子孫的財富,後代必定得吃許多苦。北歐、荷蘭、和德語系國家是標準的外匯累積型經濟體,淨出口值非常龐大,能穩定提供百姓的生活幸福感。而北歐國家又以政府財政平衡為名,挪威、芬蘭、瑞典、和丹麥這北歐四國,是目前(2009年)所有歐美已開發國家當中,「唯四」政府資產遠大於國債的國家;反觀其他歐美國家,皆是國債大於政府資產,儼然形成強烈對比(見註一)!當國家賺取大量外匯,又能均勻地分配,政府穩如泰山,勢必能夠穩定提供社會福利,此時勞動薪資和家庭可支配所得能穩定成長,故社會的物質福祉非常豐富,且能維持久遠。
北歐四國幸福的關鍵因素,除了上述「外匯大量累積」、「政府財政穩健」、「所得分配均勻」之外,勞動政策和稅制也是因素之一。此外,北歐政府善用集中資源的方式來提供積極就業和刺激生育等穩定勞動力的誘因。政府有逐漸縮小失業補助額度和時間的趨勢,以政府僱用員工的方式來解決失業問題是最有助於全民福祉的。而彈性工時制度輔以完善的托育及照護政策,可以有效提升女性就業率,使北歐的就業率達先進國家的最高水準。北歐的所得稅率相當高,但一般受薪階級並沒有太高,約在 25%~35% 之間(扣除在職津貼),而高收入者則會累進至 40%~50%(只有丹麥達到六成)。這表示高收入者繳多一點的稅來提升繳少點稅的中低收入者的社會福利。另外,單身者或僅撫育一子的家庭,得到的社會福利與可支配所得的比值,比撫育兩子以上的家庭還低,但可支配所得能夠得到的物質生活又在水準之上,反而使一般家庭的生育率維持在兩個子女左右,確保未來的勞動力,以維持高稅高福利的北歐模式。此外,高所得會造成民間消費的物價水準較高,貨幣在國內市場的購買力與其在國外市場的購買力的比值因此較低。又因為公務員待遇較低,所以貨幣對於政府消費支出的購買力,相對於其他西方國家,能比其對於民間消費支出的購買力還高。因此,在高勞動成本的環境中,如果把一部分的所得由政府集中以行社會福利,反而能抵消部分高勞動成本的缺點,而且還能提升中下階層的生活水準,以及提供穩定勞動力的誘因,使這套制度能推行久遠。簡言之,北歐模式有四高一低:「高就業率、高生育率、高所得、高稅收、與低貧富差距」。
註一:
2009年,歐美各國政府淨資產佔 GDP 比例 (%),資料取自 OECD
一、資產有餘國:挪威 154.4,芬蘭 62.7,瑞典 22.0,丹麥 4.5
二、債務型大國:美國 -60.2
三、債務型大國:義大利 -99.9,法國 -50.8,德國 -48.5,英國 -44.1
四、債務型大國:加拿大 -47.7,西班牙 -34.3
五、債務型小國:希臘 -99.9,比利時 -80.0,葡萄牙 -57.4,荷蘭 -29.9
六、債務型小國:冰島 -39.8,奧地利 -38.5,愛爾蘭 -28.6,瑞士 -2.9 (2008)
2009年,亞太先進國家政府淨資產佔 GDP 比例 (%),資料取自 OECD
資產有餘國:韓國 39.0,台灣 11.1,紐西蘭 4.8 (2007)
債務型國家:日本 -92.0 (2008),澳洲 -2.3 (2008)
北歐四國都是少數達到雙盈餘的先進國家,表示北歐四國的社會資源增加,而且國債減少,家庭福祉最能持續,和美國的雙赤字形成極大對比。然而,當政府財政盈餘超過或接近經常帳盈餘,可能會造成企業公司部門和家戶部門的儲蓄總和無法因應投資的需要(見註二)。丹麥、芬蘭、和挪威,都有這種情況發生,又這些國家的企業公司部門和政府同為淨貸出(見註三),表示家戶部門為淨借入,即家戶儲蓄少於家戶部門的資本形成毛額。這就是所謂的「福利國的哀愁」嗎?
然而,家戶淨貸出或淨借入並無法看出家戶的貸款壓力,因為房貸根本不是資本財獲得的支出。家戶部門的資本形成毛額,定義為由家戶經營之非法人企業,對於可再生且可持續使用於生產過程達一年以上生產財之獲得。也就是說,由家戶經營之非法人企業規模愈大,家戶部門的資本形成毛額應會愈高。而此處的家戶儲蓄為可支配所得減消費支出,家戶可支配所得主要來自受僱員工薪資報酬,故家戶儲蓄高可能是消費不足的結果,因為低薪者入不敷出,但高薪者卻有大筆儲蓄。北歐的房價所得比為先進國家最低水準,一般家戶繳清房貸的能力高於其他國家甚多,而且一般家戶的儲蓄金額足以支付暑期旅費與平時休閒支出,這也是為什麼北歐的生活滿意度高居全球第一的原因。
註二:
若經常帳的統計方式符合國民所得會計,那麼經常帳餘額會等於:總體經濟之貸出/借入淨額,扣除國外資本移轉淨額減 K2。但實際上,國際收支與國民所得會計的編製方式,和各項定義均不同。
經常帳餘額 ≈ 淨出口+國外基本所得淨額+國外經常移轉淨額
=( GDP-最終消費支出-資本形成毛額 )+國外基本所得淨額+國外經常移轉淨額
=( GDP+國外基本所得淨額+國外經常移轉淨額 )-最終消費支出-資本形成毛額
=GNDI-最終消費支出-資本形成毛額
=( GNDI-最終消費支出 )-資本形成毛額
=儲蓄毛額-資本形成毛額
=( 儲蓄毛額+國外資本移轉淨額-資本形成毛額-K2 )-國外資本移轉淨額+K2
=貸出淨額/借入淨額-( 國外資本移轉淨額-K2 )
- K2:非金融性、非生產性資產之取得減處分。此項佔 GDP 的比率很小。
- 由於國外資本移轉淨額減去 K2 所佔 GDP 的比率很小,所以經常帳餘額很接近總貸出/借入淨額,又先進國家的國外資本移轉淨額通常為負數,而且經常帳餘額總是大於總貸出/借入淨額扣除資本移轉淨額的數值,所以總體經濟之貸出/借入淨額應該會略小於經常帳餘額。
- 在國民所得會計當中,可以再分成政府、公司企業、和家戶這三個部門。而這三個部門的貸出/借入淨額之總和,理論上會等於總經濟之貸出/借入淨額。然而,由於統計上存在誤差,所以此關係未必成立。
根據蓋洛普在2005至2009年的全球快樂調查,有「福利國哀愁」的國家,卻是全球最快樂的國家!因為「福利國的哀愁」意謂著窮人的生活水平非常高,且大眾的房貸壓力很低,例如丹麥自認為生活痛苦的民眾只佔總人口的1%,挪威近乎零,而日本和台灣卻分別高達12%和14%!這說明「福利國的哀愁」其實就是福利國的幸福,北歐健全的經濟加上均勻的所得分配對經濟造成的正面影響,遠超過高負稅造成的負面影響!
在北歐四國當中,以瑞典的經濟最健全,政府、政府企業、和家戶部門均呈現高額的淨貸出。今年國際經濟論壇評比的國際競爭力,瑞典高居第二、而且資訊通訊科技競爭力居冠。而且瑞典在2010年也能有5.7%的經濟高成長,為歐美先進國家之最。
註三:
2008年,各國總體經濟、政府部門、公司企業部門、與家戶部門之貸出淨額 (+) / 借入淨額 (-) 佔 GDP 比率 (%)
一、雙盈餘國家:北歐
總經:瑞典(+8.7)、挪威(+17.8)、丹麥(+2.1)、芬蘭(+3.6)
政府:瑞典(+2.2)、挪威(+19.3)、丹麥(+3.4)、芬蘭(+4.2)
企業:瑞典(+2.4)、挪威( -0.8 )、丹麥(+1.6)、芬蘭(+2.1)
家戶:瑞典(+4.0)、挪威( -0.7 )、丹麥( -3.0 )、芬蘭(-2.8)
二、雙盈餘國家:荷蘭與中歐
總經:荷蘭(+4.4)、德國(+6.7)、瑞士(+2.2)
政府:荷蘭(+0.5)、德國(+0.1)、瑞士(+2.3)
企業:荷蘭(+5.2)、德國(+1.0)、瑞士( -7.0)
家戶:荷蘭( -1.3)、德國(+5.6)、瑞士(+7.3)
三、政府預算赤字、經常帳盈餘國家:
總經:奧地利(+3.7)、加拿大(+0.7)、日本(+1.3)
政府:奧地利(-0.5)、加拿大(-0.01)、日本(-2.1)
企業:奧地利(-1.2)、加拿大(+3.5 )、日本(+1.0)
家戶:奧地利(+5.3)、加拿大(-2.9 )、日本(+2.4)
四、政府預算盈餘、經常帳赤字國家:
總經:韓國(-0.5)
政府:韓國(+3.0)
企業:韓國(-8.8)
家戶:韓國(+5.4)
五、雙赤字國家:大國
總經:美國(-5.6)、英國(-1.5)、法國(-2.7)、義大利(-3.1)、西班牙(-9.2)
政府:美國(-6.2)、英國(-5.2)、法國(-3.3)、義大利(-2.7)、西班牙(-4.2)
企業:美國(-0.4)、英國(+6.7)、法國(-2.5)、義大利(-4.0)、西班牙(-6.0)
家戶:美國(+1.0)、英國(-3.0)、法國(+3.4)、義大利(+3.6)、西班牙(+1.0)
六、雙赤字國家:中小國
總經:澳洲(-3.4)、比利時(+0.6)、愛爾蘭(-5.9)、葡萄牙(-11.0)、希臘(-12.6)
政府:澳洲(-2.3)、比利時(-1.4)、愛爾蘭(-7.3)、葡萄牙( -3.0 )、希臘(-5.2)
企業:澳洲(-0.9)、比利時(-1.5)、愛爾蘭(+4.3)、葡萄牙(-10.5)、希臘(+3.9)
家戶:澳洲(-1.5)、比利時(+3.5)、愛爾蘭(-3.1)、葡萄牙(+2.5)、希臘(-11.3)
資料來源:OECD.Stat
0 意見:
張貼留言